渔业全产业链建设是实现渔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。为深入了解象山县渔业产业链建设现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,2025年7月8日至10日,“雅宁杯”暑期社会调查渔业经济管理调研团队,赴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开展题为“一条鱼的跃迁之路:象山县渔业全产业链建设”的专题调研活动。本次调研主要聚焦象山县渔业产业链建设现状,系统考察苗种繁育、养殖生产、水产加工及渔旅融合等产业链关键环节,以期摸清象山县渔业产业链建设发展现状与制约瓶颈。
锚定育苗
7月8日上午,调研团队首站锚定国家级种业攻坚主体—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。企业负责人徐万土厂长系统阐述了企业自1998年投产以来的创新历程与关键技术攻坚路径,重点介绍了全国首个国家级象山大黄鱼良种场建设成就及“东海1号”等突破性品种研发成果。座谈会上,双方就目前该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困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,围绕企业面临的海域使用权、苗种专利保护、饲料研发等问题给予了相应建议。

深耕养殖
7月8日下午,调研团队到访现代工厂化育苗养殖标杆企业—象山蓝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。宁波大学海洋菠菜网站
王春琳教授重点围绕渔业“碳源”“碳汇”双重特性,从生物学角度系统阐述了渔业在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中的作用,重点介绍了其创新研发的“藻-贝-植”三位一体尾水治理模式。座谈结束后,企业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走入户外养殖基地,实地参观育苗池动态管理系统及“藻-贝-植”三位一体尾水治理的全过程。


攻坚加工
7月9日上午,调研团队深入水产加工枢纽企业—宁波飞润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调研。该企业作为宁波市水产加工的龙头企业,产品以出口韩国及日本为主,年销售额近2亿元。谢光辉董事长指出,目前水产加工业存在季节性库容超载压力、流动资金链持续承压、环保合规成本刚性攀升等问题,严重制约了水产加工业发展。水产品加工作为贯通渔业全产业链的关键枢纽,亟需通过构建“政策-教育-金融”三维赋能体系,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。

拓界牧渔
7月9日下午,调研团队深入亚洲首个商业化陆基循环水养殖(RAS)三文鱼基地—宁波诺帝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展调研。该企业属外资企业,其引进北欧尖端养殖技术,实现98%高孵化率与全封闭式高效养殖,是典型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。据沈蕾董事长介绍,该公司在本土化进程中面临RAS系统运维成本高、进口饲料依赖性强、资金回流慢、本土市场推广难度大等问题。调研团队认为,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深化技术本土化适配度、建立本土饲料供应体系、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并积极争取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。

赋能渔旅
7月10日调研收官日,团队赴石浦渔港古城实地考察,深入了解渔旅融合的实践进展。作为中国四大渔港之一,象山石浦古城依山临海,以“城在港上,山在城中”的独特格局承载着厚重的海防文化与渔商文明。石浦渔港古城通过创新实践推动渔旅深度融合,开辟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渔民增收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,为后续渔旅融合发展提供“象山样板”。
此次为期三天的“雅宁杯”暑期调研活动,通过实地考察、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,全方位调研象山县渔业全产业链的建设运行情况,为团队师生提供了深入地方渔业产业实践的机会。调研团队也通过实地考察象山县渔业全产业链的运行机制,系统掌握了养殖、加工、流通及政策调控等关键环节的实际情况,为后续理论联系实际做好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。